城市建设学院简介
城市建设学院现有建筑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道路桥梁方向、轨道交通方向)、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建筑经济管理、城镇规划(建筑设计方向)、建筑设备工程技术6个专业。其中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于2010年确定为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2012年报批为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均被列为校级重点专业。
学院现有专职教工5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双师”型教师23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经历5人,并建有40余人的行业专家兼职教师信息库,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积极推进教学和课程改革。近年来,承担省、市级各类教(科)研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10余种,完成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实用型专利。学院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近几年所培养的学生参加国家高职技能大赛屡获大奖。
学院教学设施齐全,实验实训条件良好,拥有1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1个浙江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杭州市市属高校重点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建筑面积9873平方米,建有22个类别的专业实训室,实训工位数达600余个。在校外与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杭州萧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城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500余人,每年向社会输送毕业生500多名,毕业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历年就业率均高达97%以上。
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信息工程学院依托浙江省和杭州市高度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背景,紧跟高新技术的发展需求,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研究与贯彻高职教育新理念,打造富有高职特色和优势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拥有近50人的校内专兼职教师和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具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坛新秀教师1名,省级优秀教师1名,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12名。教师承担有省级新世纪教改项目2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重点教材3部、市级精品课程4门。
信息工程学院一直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学院学生近年来获得全国就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一项,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竞赛二等奖一项,省级技能比赛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十四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六项,获得杭州市大学生创新成果比赛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等,获得浙江省大学生行业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并数次在省、市级创业大赛中取得佳绩。
信息工程学院与相关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多家企业投入总价近两百万的专项设备与学院共建实训基地,开设了“阿里巴巴特色班”、“华为订单班”等。学院也与甲骨文、浙江中控、祐康集团、中南卡通、杭州信雅达、杭州利尔达、杭州鸿雁电器、杭州日月电器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他们为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锻炼的机会。
机电工程学院简介
机电工程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先进制造、汽车运输、机电应用等行业,按两个专业群五大专业(先进制造群:模具设计与制造、精密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技术群: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500名。专兼职教师72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82%,双师比例达72%。拥有杭州市模具创新团队、高端装备制造研究所。2人入选国家行业专指委、3人入选省教指委。学院教师主编出版高职高专规划教材30余本。
校内实训基地条件优越,是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国家师资培训基地、UG培训考试中心、浙江省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及杭州市技能鉴定中心。设有产品CAD/CAM/CAE中心、机电一体化中心、工业创新中心、高端装备制造中心等20多个生产实训基地。能集实践教学、技能实训、职业认证、技术服务、科研创新、技能大赛、技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
学院与48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共育人才。拥有东风裕隆、长安福特、西门子、浙江铁流、金固股份、友成机工、康桥汽车等国际、国内一流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
当前,学院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面向未来,学院在“开放合作服务,求实求精求新”院训的引领下,全体“机电人”将秉承学院文化脉络,立足地方,面向行业,着实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艺术设计学院简介
艺术设计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创业型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坚持“能力本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之路。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历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设计人才,毕业学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并得到用人单位好评,不少毕业生已经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及声誉。学院现开设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和景观设计方向)、广告设计与制作、装饰艺术设计4个高职专业,专业教师30余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职称10人),已经形成一支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重点教材1本、院级重点专业2个、省新世纪教改项目1项、教研教改课题多项。
学院现有室内设计、平面设计、艺术设计基础三个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场地约3500平米,拥有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学院与浙江九鼎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九鼎学院”,与浙江地标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立了“地标奖学金”。学院专业教师组建了多个学生专业社团。学院近两年来在全国及省级专业设计比赛中获得了10多个奖项。
中央财政支持、省、市级特色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校级重点专业: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和广告设计与制作。
工商学院简介
工商学院是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下属二级学院,现有会计(包含会计专业和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商贸(包含国际商务专业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两个专业群,政治经济学、企业文化两个研究所,其中,会计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
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和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拥有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批准的省级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院还建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院有一支学历学位高、梯队结构合理、研究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校内专兼职教师4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职称14名;校外企业兼职教师20名,其中6名客座教授。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开展面向企业、乡镇街道等企事业单位的培训和咨询工作。
学院积极创导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和“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传承发展陶行知“小先生制”育人模式,积极打造“小先生社团”这一校园文化品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旅游学院简介
旅游学院是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二级教育教学部门。学院设有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三个专业及中澳合作酒店管理项目。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学位高、梯队结构合理、研究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工31名,兼职教职工20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1名,80%具备“双师”素质。
学院借助杭州大力实施旅游西进和旅游国际化战略,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类专业品牌,为社会输送具有人文素养、国际视野、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旅游人才。
学院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和技能培养,现建有会展设计实训室、旅游综合管理实训室、酒水实训室等10多个校内实训室,并与开元名都大酒店、浙江米奥兰特商务会展有限公司、杭州东方文化园旅业集团、西溪湿地等2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了学生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会奖旅游综合实训基地”被立项为第二批杭州市重点实训基地。学院为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员、浙江省饭店业协会会员、全国会展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
旅游学院将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全域性校内实训教育模式和职业文化教育模式,与知名企业紧密合作,走出一条“校中企”、“企中校”的新型办学之路,立足杭州,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放眼世界,培养更多的具有人文素养、国际视野、职业精神、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旅游业应用型人才。
教育学院简介
教育学院正式成立于2011年11月,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创办于1916年的浙江省严州师范学校(原省立第九师范)和1928年由陶行知先生参与指导创办的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2012年在杭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浙江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审批备案,教育学院新增设学前教育专业。学院现设有学前教育(师范)专业和表演艺术专业(儿童艺术指导方向)。
教育学院秉承陶行知先生“学做真人、教人求真”的教育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以行知文化为引领,传承百年师范精神,渗透“爱满天下”的师爱文化。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实践反思能力的学前教育和儿童艺术教育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杭州市(特别是二区五县市)以及全省的学前教育机构、儿童艺术教育机构提供专业人才。
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本院专任教师硕、博士学历(学位)人数占60.8%,高级职称人数占30.4%。学院还聘请了国内知名幼教专家、幼儿园一线的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授和导师。
学院除拥有杭科院一流的教学环境,丰富的信息资源外,还配备有专业的教学设备和设施。学院配有专业琴房、声乐、民乐、舞蹈、手工等专业实训室,建有儿童卫生保健、儿童心理、幼儿园玩具及游戏等实训室及现代化的远程教育观摩平台。学院成立了管乐队、民乐队、舞蹈队和合唱队等学生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学院与近40多所不同层级、不同种类的幼儿园、儿童艺术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的教育实践和教师的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